(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过重负担得到缓解,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治理。不过,校外培训收费的规范性仍有待加强。
部分培训机构恶意逃避预收费资金监管,“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地方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脱离监管,收取高额费用,损害学生和家长利益的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的通知》,全面创建良好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
为有效遏制校外培训领域机构恶意抬高市场价格、盲目收费等问题,相关部委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比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进行监管。教育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管理、强化预收费监管等多项细则。
当前,校外培训消费领域的突出问题集中在收费行为不规范、部分预收费资金得不到有效监管、退费纠纷求告无门等方面。校外培训乱收费则主要表现为超时段、超限额收费,不落实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问题。根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同时,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都要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面实行预收费监管。
此次发布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关注预收费资金监管专用账户、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培训收费专用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通过监管部门规定以外的方式收取培训费用,躲避资金监管等问题,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卷钱跑路”现象的发生。
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以此次专项行动为契机,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多部门联动协同执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作用,营造让人民群众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丹)
上一篇:太突然!她已离世,微博停更……
下一篇:最后一页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
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冠军碧桂园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额)TOP100榜单。令业内惊讶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
-
科技助农种好粮(新春走基层)春节期间,苍洱之间暖阳高照。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杨双全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我现在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