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破题,拉长粮食产业链,向“种得好、产得好,还得卖得俏”转型,成为当下许多农民的新选择。
卖干菜让46户村民赚了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榆树市红星乡,农民张立平和他的干菜加工厂已经称得上远近闻名。10多年前,4户村民看着家里的菜卖不出去,无奈之下将菜晒干储存,留着冬天吃,就此开启了村里的干菜加工。回想当年,张立平说:“总不能让好好的菜烂在地里。”于是,这4户从未做过买卖的农民成立了作坊式的干菜加工厂。只会种地的他们,开始买设备,跑销售,做包装。
卖干菜挣了钱,他们没有急于分钱,而是用来建基地,买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种植合作社,成立了佳珍蔬菜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榆硕品牌系列干菜五花八门:干土豆片、豆角丝、黄瓜钱、茄子干、南瓜干等,其中4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审核,成为国内一些连锁商超、农产品专卖店、大型连锁农家饭庄的抢手货。
如今的种植合作社已有46户农民,他们在这里打工,多了一份收入。家住红星乡头号村的李志年身体不好,耕地包给了乡邻,开始到佳珍蔬菜有限公司上班,另外还从公司领了菜苗、种子在自家菜园里种,蔬菜收获后,公司负责回收。他说,去年工资和种菜这两项收入近2万元。
红星乡三号村的杨淑荣说起自己曾经的日子,感慨不已。她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要强的她在种着自家7亩地的同时,还到佳珍蔬菜有限公司上班。家门口这份工作,让她两个孩子顺利读完大学,日子越来越好。就像榆树市红星乡负责人佟齐说的,农民办的企业更知道农民的难处。
涉及那么多户农民的生计,张立平有一份责任。他说,必须把企业经营好,最近他正在装修直播间,准备向电商领域迈进。
瞅准“油瓶子” 让大豆赚油水
在榆树市八号镇的主街上,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小油坊,名字也很有乡土气息-——“兴旺嘎嘎香笨榨油坊”。采访时,负责人林建龙正在联系货站将装好箱的豆油发往大连市。他自豪地说,他家的豆油在超市售价每公斤24元。说起自家的店名,他说,“这名字就足以说明我们的豆油特点,采用传统无任何添加剂的榨油方式。”
今年37岁的林建龙,7年前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榨油坊,不断改进工艺,终于以过硬的油品成为一些大牌的供货商。这名字确实贴切,油坊每年大约需要黄豆1000万公斤,不但消化了当地的大豆,有时还要到邻近地区采购。因为大豆品质好,出油率高,豆油品质自然也高,确实“嘎嘎香”。油坊平均每天售出成品豆油6000公斤~10000公斤,大大提高了黄豆的附加值,不负“兴旺”之名。
草编产业 “指尖”增收
走进榆树市环城乡豆沟村大用竹编合作社,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捆捆整齐摆放的扫帚,村民们有的在搬运原料,有的在捆扎扫帚,一派繁忙景象。
豆沟村秸秆资源丰富,村民立足本地优势,发展扫帚产业。由于有着多年技艺的传承,村里成立了大用竹编合作社,主要生产销售竹扫帚、龙须草笤帚。目前,厂房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型仓库2500平方米,工人96人,配送车辆就有6台。
“合作社让我们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村民称草编产业是“指尖上”的增收,生活特别有奔头。合作社目前年生产扫帚150万把,年产值达2000万元,真正“编”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来源:榆树市 长春日报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
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冠军碧桂园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额)TOP100榜单。令业内惊讶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
-
科技助农种好粮(新春走基层)春节期间,苍洱之间暖阳高照。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杨双全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我现在
X 关闭
X 关闭